Search

11/29/2013

Closure Compiler - Advanced Compilation and Externs

Closure Compiler - Advanced Compilation and Externs - demo: http://chunghe.googlecode.com/git/experiment/closure.compiler/

Inconsistent Property Names Closure Compiler compilation never changes string literals in your code, no matter what compilation level you use. This means that compilation with ADVANCED_OPTIMIZATIONS treats properties differently depending on whether your code accesses them with a string. If you mix string references to a property with dot-syntax references, Closure Compiler renames some of the references to that property but not others. As a result, your code will probably not run correctly.
function displayNoteTitle(note) {
  alert(note['myTitle']);
}
var flowerNote = {};
flowerNote.myTitle = 'Flowers';

alert(flowerNote.myTitle);
displayNoteTitle(flowerNote);
compiles to
var a={};a.a="Flowers";alert(a.a);alert(a.myTitle);
Compiling Two Portions of Code Separately If you split your application into different modules of code, you might want to compile the modules separately. However, if two chunks of code interact at all, you may have trouble compiling them separately. Even if you succeed, the output of the two Closure Compiler runs will not be compatible. Solution: Compile All Code for a Page Together To ensure proper compilation, compile all the code for a page together in a single compilation run. The Closure Compiler can accept multiple JavaScript files and JavaScript strings as input, so you can pass library code and other code together in a single compilation request.
LOCAL_LIB=./lib.js
LOCAL_FILE=./script1.js
OUTPUT=output/script1.advanced.local.min.js  
curl -d compilation_level=ADVANCED_OPTIMIZATIONS -d output_format=text -d output_info=compiled_code --data-urlencode "js_code@${LOCAL_LIB}" --data-urlencode "js_code@${LOCAL_FILE}" http://closure-compiler.appspot.com/compile > $OUTPUT
lib.js
function getData() {
  // In an actual project, this data would be retrieved from the server.
  return {title: 'Flower Care', text: 'Flowers need water.'};
}
script1.js:

var displayElemen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display');
function displayData(parent, data) {
  var textElement = document.createTextNode(data.text);
  parent.appendChild(textElement);
}
displayData(displayElement, getData());
compiled to:
document.getElementById("display").appendChild(document.createTextNode("Flowers need water."));

11/27/2013

蔡依橙 I-Chen Tsai, MD: 「醫療崩壞中,我該怎麼辦?」:如何精進專業

蔡依橙 I-Chen Tsai, MD: 「醫療崩壞中,我該怎麼辦?」:如何精進專業

上一篇「醫療崩壞中,我該怎麼辦?」,至今有3200人按讚, 11000人點閱,打擊率 按讚率將近30%。這一個月,明信片如雪片般飛來 許多朋友私訊與電郵,詢問著「如何精進專業不被淘汰?」「如何發展第二專長以備不時之需?」等問題。 我不是什麼大師前輩,也只能用自己有限的人生經驗做點建議。個人經驗,不見得對,參考參考即可。這次先討論「精進專業」。 Q: 我評估了一下,由於家人的關係,暫時我不能換工作,這裡也勉強還行。打算跟他拼了,在業界裡繼續做幾年。那我應該怎麼讓自己過得好一點? A: 任何行業,要活得好,「精進專業」是唯一的路。這個藍色連結請您點進去看,大前研一對於個人發展所做的建議,在環境艱困時尤其值得細讀。「精進專業」,能使你在大環境崩壞時,避免成為首先被壓垮/裁撤/減薪的那群。 「精進專業」之後,要多學習各種第二、第三專長,發揮跨領域的效力,甚至在醫療崩壞後,作為備用的退路。 Q: 學長,你講這風涼話,聽說當初你在台中榮總,都不用作臨床工作,才能「精進」你心臟血管的「專業」。 A: ˊ_>ˋ 淡定……這已經是考古題了,每隔一陣子就有人這麼說,也不知道哪裡傳出來的謠言,在這裡一併回覆吧。 我在台中榮總不管做實習醫師、住院醫師或總醫師,工作都沒比別人少,只有更多。 我也很感謝環境給我這樣的訓練機會,讓我鍛鍊出快速閱片、到全台灣任何地方都能生存的能力。現在的我,正常上班時間,若狀況理想,偶爾一天能打1000片plain film;只打CT的話,一天能打80片Chest CT。 這很多人可以求證的,跟我同辦公室的蔡瑋琳主任、陳佩倫醫師,都親眼看過實際的臨床工作狀況。 必須說,這就像有臨床醫師一個診能看100位患者一樣,不過是效率好一點而已,沒什麼好說嘴的。是為了說明「我曾經在很大工作量的環境訓練很久」,進而說服你「要變強並不一定要脫離既有忙碌環境」,才舉這當例子。 Q: 學長,聽說那也是因為你都只做診斷,沒做介入性治療,才能做研究。 A: ˊ_>ˋ 淡定……這也是考古題,每隔一陣子就有人這麼說。 過去我在國際上,是因為心臟血管論文出名的,所以很多人以為我在台中榮總專做診斷,不做介入性。但事實是,我介入性做得不少、難度也不低。主治醫師期間,TAE、PCN、PTCD等都是照表操課,一個下午四五台在做,而且速度頂快,因為我用上了時間管理的概念:充分的術前評估、完善的器材準備、減少不必要的動作。 這也都有人可以求證的,像我帶過的年輕人:蔡欣宇醫師、蘇德晟醫師等。 這些考古題,就是我舉辦「那些年」研討會的原因之一。人就這樣,很容易覺得「別人的成功,都是一路順遂的。」要不就有背景、運氣好,要不就真天才、環境佳,但實際上如果我們去細看,會發現真正的原因是「他們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遭遇比別人更嚴重的挫折,卻仍然繼續堅持。」 我一個人說,沒什麼說服力。但黃明和、閻紫宸、曾文盛、鄭慧正、謝賜吉都傳達一樣的概念時,總該有說服力了吧! Q: 我理解了,現況不該是逃避的藉口。那應該如何做,才能「精進專業」,讓自己在大環境不好時,仍保有競爭力呢? A: 要確定自己掌握了「學新東西的技巧」,而不只是「學會新的技術」。 以我來說,「心血管電腦斷層」這個領域,因為開始做的時候沒有老師可以問,是看網路跟期刊就自己做起來的。但我也曾懷疑自己,心血管方面的能力,會不會只是偶然?只是剛好我適合這領域?如果這樣,有朝一日環境改變,「心血管電腦斷層」不再重要,會不會不能謀生? 於是我想,那我來發展介入性治療好了,所以我開始協助鄭紹彬的換肝團隊,解決疑難雜症,例如:bile leak時的困難PTCD 或者 術後膽道阻塞重新打通原路 等。我念期刊、吸取國外經驗,思考其中關鍵,然後配合以前的經驗做突破。 但這些勉強只能說是既有技術的改良,基本功都是黃振義主任、熊小澐主任教的。或許不是我突破,只是老師們的功夫我學得多、用得好而已。我問自己:如果是全新的介入性技術,沒有老師帶,我是否能自行開拓出新的臨床服務? 所以我選擇與張基晟主任團隊合作,開發CT-guided lung biopsy的臨床業務,從引進切片針、打造臨床服務流程、修正細節、與團隊共同成長,顛峰時期,我們團隊能做到0.4公分的病灶、穿過骨頭阻擋,把相關經驗投稿到國際期刊接受檢驗,也獲得刊登與肯定,確定我們的技術具有國際水平。 這幾次的訓練後,我確定的知道,不管是診斷或治療的新技術,只要當成自己的事業經營,拿出熱情,給我時間與舞台,我一定會做到國際水平。 年輕人請記住,真正的重點,是「學習的技巧」,而非學到的「技術」本身。 Q: 那你為什麼離開中榮,到秀傳去呢?這些技藝,不都可以讓你在醫學中心過得很好嗎? A: 因為我想知道,同樣的做事與學習方法,能不能用在行政、管理與領導。 台中榮總發展已經20年,其升遷飽和而緩慢,要做行政、管理與領導,我至少得再等15年,對我來說,15年就像下輩子一樣遙遠。 當時,黃明和總裁與葉永祥院長,誠心邀請我到秀傳醫療體系,解決彰秀、彰濱兩院放射科,長期報告完成率都在60%左右的問題。因為是個難度不小的挑戰,想說還年輕,禁得起失敗,不如就試試看吧。 Q: 後來呢? A: 當時,秀傳長官只希望我盡量幫忙,沒有時間限制,也沒有目標值。本來想,半年適應、半年調整,用一年左右,拉到70%就很好了。 結果,六個月內,同樣只有五位專任醫師人力,完成率從60%爬升到90%以上,科內相處氣氛也更和諧。財務上,因為報告效率變快,帶動自費體檢業績,讓科收入與毛利都明顯增加。 從這個經驗中,我學到了:「精進專業」的方法與態度,應用在行政、管理與領導上,也是可以的。 如果你真的能夠抓到「學習的方法」並看透「事情的本質」,其實專業、技術、行政、管理、領導,都是類似的。 Q: 總結來說,到底應該如何精進自己的專業呢? A: 以下流程: 學會一項技術,專精,成為top 5%。 ↓ 思考學習過程,哪些是學習的關鍵、哪些其實可以快速跳過。 ↓ 用更好的學習技巧,學會第二項技術,專精,成為top 5%。 ↓ 再次反省學習過程,這次有沒有變快了呢? 省略掉的步驟是不是真的能省略?關鍵的步驟是不是真的關鍵? ↓ 用萃取出來的know-how,學會第三項技術,專精,成為top 5%。 ↓ 繼續反省學習過程,是不是又更快了呢? 還是學習方法有誤?反而更慢了? ↓ 繼續學新技術、反省學習方法…… 當你有三項top 5%的技術,不只餓不死,在組織中應能如魚得水。 當你有五項以上top 5%的技術,想轉職時,找你的人會很多,廠商、醫院人資、獵頭公司都會跟你約時間。喜歡哪個工作,自己挑。 Q: 以上好難,我選醫護這條路,好像錯了?為什麼一個神聖的職業變得如此艱困? A: 我開始念書的時候,電子業如日中天,新創公司的初始股東,40歲就身家上億,提早退休。我畢業的時候,工程師年終分紅動輒千萬以上,買房買跑車。我拿到專科醫師證書時,多數的電子業工程師,月薪不到十萬,還得加班到半夜,一輩子沒機會領到千萬年終。這轉變,不過二十年光景。 醫護人員的薪資與社會地位下降,是不是與電子業的轉變很像呢?(唉,除了40歲身家上億便退休那部分。) 你說,醫護團隊拯救「人」的生命,是神聖的。 我說,人類社會資源有限,健保定好點值與給付,醫護職業就是工作換薪水。如果真要計較神聖,穿白襯衫騎腳踏車的摩門教徒,神不神聖?到處貼電線杆「神愛世人」的基督教徒,神不神聖?年薪買不起台北一坪豪宅的彭淮南,守護新台幣這麼多年,神不神聖? 神聖不能量化,但健保點值可以。逝去的光環不能養家,但薪水可以。 理想可以放在心裡,但請別忘記,生存,才是硬道理。

蔡依橙 I-Chen Tsai, MD: 「醫療崩壞中,我該怎麼辦?」:如何精進專業

蔡依橙 I-Chen Tsai, MD: 「醫療崩壞中,我該怎麼辦?」:如何精進專業

Q: 為什麼醫院都很摳門,福利一直縮? A: 私人醫院,每天都在現金流裡搏鬥,每收購一塊地,就要考慮戰略意義與戰術,並想辦法榨出正向現金流,自然,在人事銓敘的思維上,也會一樣。每個人都必須被評價、每個人都必須發揮其價值,不管你的價值是生論文、帶團隊、做臨床還是喬事情,都是價值。私人醫院要在資本社會中生存,健保給付艱困,敘薪邏輯如此,其實相當合理。你來開醫院,也會這麼做。 Q: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為什麼醫院要一直評價我的業績、我的產出,一逮到機會就要扣我薪水? A: 企業,會對員工評價,並給予企業認為合理的報酬。人,是企業成本中,最貴的一項,資本家仔細關心自己的投資是否有產出,本就合理,就像你會去看自己的股票漲了沒。 當然,員工也可以反過來評估,我在這裡工作,對我人生的價值如何?我學到新東西了嗎?我有安全感嗎?如果沒有,大可離職,尋找更適合自己的地方。 Q: 新一代的學生已經越來越有這種自覺,也因此台灣已經跨過了醫療崩壞的可逆點。 A: 是的,這是共識 XD 我們有生之年一定看得到台灣醫療崩壞,請拉椅子、買個鹹酥雞。 Q: 我真的很討厭我現在的工作,這種疲累,遲早我的身體會出問題,XX附醫怎麼這麼惡劣?管理階層有沒有良心啊? A: 我們沒有能力改變趨勢,就像沒有任何市井小民能夠抵擋王家被拆。但是,與其整天埋怨擔心,最後真的變成職災受害者,大家覺得你好可憐好悲傷,成為大家茶餘飯後惋惜的對象,為什麼當初不選擇勇敢離開,到輕鬆一點的地方呢? 需要錢,同樣的勞力,很多方法可以換錢;你想發展,很多類似的地方可以完成夢想。XX附醫,說穿了,就是眾多醫院裡頭的其中一家,如此而已。如果醫院對你不夠好,你當然也不需要有什麼忠誠度。 Q: 可是,我的家就在醫院旁邊,我也需要這份工作的薪資才夠讓小孩念私校。不管啦!XX醫院太無良!XXXXX! A: 改變現狀,一定需要代價,有考慮過開車一小時內可到的其他醫院/診所嗎?或者,你有其他專長,可以嘗試發展?我有朋友從護理改做金融、保險、藥商業務的。醫師朋友中,自行開業、到中小型醫院、做進出口貿易、婚姻介紹的都有。 你的家就在醫院旁邊,表示你省下了時間成本。你覺得太累身體不好,表示你付出了健康成本。換個薪水較低的工作,小孩只好念公立學校,這是機會成本。這些放在天平上秤,結果如何,答案只有您自己知道了。 對我來說,健康第一。我看過公立學校小孩,知書達禮創意滿點;我看過通勤一個小時上班的朋友,家庭幸福快樂;但過勞死之後又復活的,目前倒真沒聽說。 再說,護士、醫生,也只是眾多職業中的其中一種,如果你認為這個工作會讓你疲倦、中風、被告、賠三千萬,大可以去做網拍、做直銷、賣保險、頂個雞排攤或開家五十嵐啊。為什麼還要花那麼多精力去埋怨一些「以自己的能力與位子完全不可能改變」的事情? 或者,你有能力在網路上抱怨,卻沒有勇氣為自己的人生做一個負責任的決定? Q: 你的意思是,我們大家都姑息系統出現的問題,然後各自鳥獸散嗎? A: 我不知道你從哪裡推導出我在姑息。 是的,大環境需要改變、系統必須修改,但你不需要跟著這個大環境與系統一起墜毀。大家都知道醫療要崩潰了,要不你挺身而出改變它,要不就腳底抹油快點溜。 Q: 每年還是有好多新鮮的肝加入熱血的XX附醫... A: 今天XX附醫或者CMUH或者NTUH或者VGHTPE或者CGMH為什麼可以有那麼多的年輕肝臟可以用,因為大家還是一直去啊。 為什麼一樣的薪水,這些醫院可以叫人做更多的事情?因為他們給你「在大都會工作的感覺」、「在一流醫學中心工作的感覺」、「跟朋友家人提起好像比較有面子的感覺」,所以他們可以獲得溢價。這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品牌價值。 不然,你大可以到地區醫院、基層診所工作,在這些地方,工作輕鬆、薪資合理,缺也不少。都市找不到,就到鄉下,鄉下找不到,就到山上。要一份工作,真的沒有那麼難。 Q: XX附醫還有一個問題,需要你時不惜重金挖角,覺得你沒有大用處了就狠狠一腳踢開。 A: XX附醫的這個作法,我個人不覺得是問題。 在資本主義社會想要享有溢價,就必須持續維持自己的價值,跟股票一樣,股民喜歡你的時候可以把你捧上天,120萬買一張宏達電也覺得未來有機會,但你漲不上去,就不能怪人家在80萬的時候,停損把你賣了。 想要享有職業球員般的天價高薪,就要忍受走下坡時被無情釋出。 Q: 可是我的手術技能沒變,為什麼薪水變低? A: 因為你的技能不再是醫院殷切需要的,「市場價值」就是這樣的東西。 威盛做的東西還是CPU,國泰人壽賣的還是保險,為什麼股價從天上掉下來? Q: 怎麼好像你都替資本家說話? A: 我不是替資本家或企業說話,而是嘗試讓年輕人醒來,看清楚世界是怎麼運作的。不喜歡的話,可以去公家醫院找個缺,因為掃弊案的關係,最近署立醫院缺很多,剛好是進去的好時機。 Q: 我覺得怪的地方是,蔡主任似乎假設資本家/體制和勞工/個體是對等的,所以可以互相評價,功利自處。實務上,在「不堪忍」之前,壓迫一直存在,而且是單方向的,而誰在壓迫階級,誰在被壓迫階級,最大的因素是出身,而不是努力、能力、毅力這些可由個人決定的因素,「二代的起點是小資的終點」顯現出這種壓迫的不正義。不正義應該被矯正,而不是視而不見。 A: 您說的我同意,我並沒有「這些不正義不需要被矯正」的想法,如果個體認為應該積極抗爭,那就有系統、有策略的去抗爭,取得成績。但如果覺得在facebook上按讚或者抱怨一下,世界就會改變,那還是早點醒來比較好。 我的策略比較不同的,是我重視「人生是短暫的」這回事,更重視「人在台灣多元社會的獨立性」,或許我們的起點不如富二代,但我們能獲得的快樂與自由,也是很多富二代一輩子達不到的(光這個我可以講一大堆故事給你聽)。貧富差距的擴大,不是你我能在幾年內逆轉的,但你可以讓自己活得比有錢人、資本家,更快樂、更健康。 台灣還是希望之島,我們的環境還能出現「沈芯菱」這樣的孩子,利用網路跟自學,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資深一點的,還有「王錦雲」小妹妹,用自己的腦力發展出策略,建立成功的入世佛教系統。 跟大多數網路的憤怒之氣不同的是,我想提醒年輕人,即使你要憤怒、要抗爭,也必須理解到你要抗爭的是什麼東西?那是一整個體制、一整個趨勢。你總要理解你的敵人才有勝算吧。 當壓迫者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停不下來的系統時,悲劇很難避免。都更法就那樣,所以王家被拆了;健保財務問題就那樣,所以護士倒下了。 被壓迫的時候,有幾條路可以選:1. 有策略的抗爭(士林王家案) 2. 沒策略的謾罵(醫界三千萬內鬨討論) 3. 腳底抹油快溜。 我想說的是:請選1或3,2沒有用。 如果你想要的是一個平靜快樂的生活,相信我,台灣還有很多條路,不是人家開了夜市你就要去逛、弄一個教職體系你就得去鑽、有個主任位子你就得去搶。也不是因為你學了護理就得做護理,也不是你醫學系畢業就得當醫師。我以前三角函數跟對數都會算,難道我應該靠算數學賺錢嗎? 證照制度,是保障你可以吃這行飯,但不是限制你只能吃這行飯。人還是獨立的、人還是自由的。

TextTeaser

MojoJolo/textteaser

TextTeaser is an automatic summarization algorithm that combines the power of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machine learning to produce good results. demo: http://www.textteaser.com/ api: https://www.mashape.com/mojojolo/textteaser

11/26/2013

paulirish / browser-logos

paulirish / browser-logos - collection of browser logos

Winston Chen @ 飛向科技: 美國人,印度人,與華人在積極程度上的差異

Winston Chen @ 飛向科技: 美國人,印度人,與華人在積極程度上的差異

另一個簡單的報告專案 強者我朋友又跟我分享了一個分組專案報告的小故事。 當組上的成員敲定,身為台灣人的我們會假設大家會在第一次討論中,大家坐下來決定報告的走向,進行分工。我們會假設每個人都可能有當組長的機會與意願,因此會在第一次的討論中,跟所有人一起決定 Leadership 是誰,等等。在大家不熟的時候,我們會採取『共識決』。 不在其位,我們不會跳出來領導。 他們組中的老美可不這樣搞。 第一次討論之前,他就已經把報告幾個可能的走向與分工都想好,並用 Email 寄出。第一次討論讓大家直接針對他提出來的東西進行討論。 成員當然有說不的權利,但是討論之前,整個報告就已經被老美想過了,討論的走向當然會在他提出的框架下進行,除非有人強力反對,整個團隊的領導也會是這位老美先生。 一樣的,在團隊領導方面,這位老美先生很自然地掌握了先手之勝。如果這時候有某位華人朋友想當組長,第一次討論時才出手,根本沒有辦法服眾,大勢已去。 要跟美式的積極對戰,就要爛熟美式的積極才行。 美式升遷,我怎麼知道你能把事情做好? 就我認識,身居要角的朋友或是上司告訴我,他們這裡的哲學是: 『We promote whoever that can do the job well. (我們提拔可以勝任該職缺的人)』 但是重點是,到職該職缺以前,他們怎麼知道你能把該職務做好? 答案很明顯,你要讓他們感覺『你已經在做了』,之後升你只是讓他們能夠名正言順的把責任扣在你身上而已。 你對某個職位很有興趣,不要害羞,跳進去做就對了(當然你原來的工作還是要做好),要等到有 Title 才做事, Title 就絕對不會是你的。 『你已經在做了』,這就是美式的積極。

squarespace

squarespace - beautiful site drag-n-drop site builder along with analytics data built in. Even better, you could sell merchandise there.

Squarespace provides you with beautiful, rich imagery, designer templates that undeniably command your attention right off the bat. Our first thought of their templates is that they are clean, minimalistic and gives off a sophisticated vibe. They definitely project a highly finished quality, as if a designer has invested months in polishing them. We particularly appreciated their clean lines which is a nice contrast to other website builders’ templates which could be a bit noisy. All Squarespace templates are responsive, meaning that you can resize your browser and the content (including the images, slideshows) will also automatically resize to help give you and your visitors optimized viewing experiences. This is especially helpful if your visitors tend to use mobile devices (certainly an upward trend for most users). Squarespace gives you extensive styling options that the majority of other website builders do not have. We’re not saying that you can’t do those types of customizations with other website builders, it’s just that Squarespace makes it very easy for you to customize your website’s design without editing codes. So this option works great especially if you are not a coding ninja. For example, you can adjust the fonts, colors, image opacity, sidebar width, background images, sizes, spacing / padding, etc of just about anything on a Squarespace website.

Parallax scrolling

http://kennedyandoswald.com/#!/rendezvous-with-death-video
http://www.nytimes.com/newsgraphics/2013/10/27/south-china-sea/
LAMDASH DNA | メンズシェーバー ラムダッシュ | Panasonic
http://prinzhorn.github.io/skrollr/
視差滾動(Parallax Scrolling)技術在網頁中應用的精美案例 - 網站設計及開發 - 香港矽谷

11/25/2013

mojombo/clippy

mojombo/clippy Clippy is a very simple Flash widget that makes it possible to place arbitrary text onto the client's clipboard.

Here is what Clippy looks like on GitHub: Clippy in action

11/15/2013

Is there any way to redraw tmux window when switching smaller monitor to bigger one?

Is there any way to redraw tmux window when switching smaller monitor to bigger one?

tmux limits the dimensions of a window to the smallest of each dimensions across all the sessions to which the window is attached. If it did not do this there would be no sensible way to display the whole window area for all the attached clients. The easiest thing to do is to deatch any other clients from the sessions when you attach: tmux attach -d

運動員心臟 - A+醫學百科

運動員心臟 - A+醫學百科

運動員心臟(athlete『s heart),由運動引起的生理性心臟增大。S.E.亨申於1899年首次發現越野滑雪運動員的心臟普遍增大,不僅左心大,右心也大。早期有人認為運動員心臟的增大不是純生理現象,而是由急性心臟過度負荷和心肌衰竭引起的病理現象,因此曾稱之為「運動員心臟症候群」。經過多年的研究,目前認為運動員心臟輕度增大,心功能良好,系運動引起的生理性改變。隨著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的進展,關於運動員心臟有很多新的資料,並逐漸形成一個新的領域,稱為運動心臟學。運動訓練使心臟功能加強,除引起心臟增大外,還可表現安靜時心率緩慢,出現異常心電圖等,在臨床上可能與某些心臟病相混淆。   運動員屍檢材料發現運動訓練可引起明顯的心肌肥厚。放射線檢查可見運動員心臟面積和容積增大。心面積增大者以耐力訓練項目運動員為最多(圖1)。心面積增大的程度,多數不超過其預測面積的30%。運動員心臟容積一般也較大,中國正常成人心臟容積最大為870.68ml,中國運動員心臟容積最大者為1209.45ml,其心臟面積也最大(為+55.32%)。外國文獻報導,職業自行車運動員和水球運動員心臟容積最大可達1700ml。訓練內容不同對心臟的影響也有差別,耐力訓練運動員的心臟以心腔擴張為主,力量練習運動員的心肌肥厚可稍佔優勢。 運動員安靜時心率緩慢,這特別多見於耐力訓練項目(如公路自行車、馬拉松、中長跑及足球等)運動員中。中國運動員安靜時出現竇性心動過緩者占 54.94%,最慢的是33次/分。國外文獻報告動態心電圖檢查於夜間睡眠時發現運動員心率最慢達21次/分。這些運動員均健康狀況良好,可進行正常訓練和比賽。   運動員安靜時心血輸出量減少,每搏量不變或增多,運動後心率加快,最大心率與一般正常人相似,但心輸出量明顯增多,每搏量也顯著加大。 運動員最大攝氧量明顯增大,為5000~ 6000ml/分,合 70ml/kg以上, 而一般人為 2000~3000ml/分, 合40ml/kg以下。   在運動員中常可見到過早搏動,室性最多,房性次之,交界性者最少,與一般臨床統計結果相似。此種心律失常多因疲勞引起,有些是對訓練不適應,常在突然中止訓練後或停止訓練一時期後重新開始訓練時出現,有些原因不明。情緒因素、感染、器質性心臟病者也可發生。若運動員健康狀況良好,無其他器質性心臟病證據,仍可進行系統運動訓練。早搏只在安靜時出現,運動後消失者,多數可參加體力活動,運動後早搏不消失甚至增多者則應減少運動量,並密切隨訪觀察。   房室傳導阻滯也較常見,以中長跑、馬拉松、籃球及游泳等項目的運動員多見。心電圖多數為二度Ⅰ型,多因運動訓練使迷走神經張力佔優勢引起,運動後阻滯消失,運動員無不良主訴,體格檢查無其他異常發現。過度疲勞、感染等情況下也可發生,此時應作全面檢查。停止訓練後阻滯多消失,長期隨訪觀察證明絕大多數為功能性改變,運動員身體健康狀況良好。   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在運動員中很多見,可能由右心室舒張期負荷過重或右心室肥厚引起,此種阻滯在停止訓練後可減輕甚至消失。   偶見陣發性心動過速、心房顫動、心房撲動及預激症候群,此時應進行詳細檢查,找出原因;少數因過度疲勞引起,需調整運動量和進行積極治療。   運動員中可見非特異性T波改變,偶爾可見到巨T倒置心電圖。動態觀察此種心電圖變化較小,定量運動後T波改善,極量運動後即刻T波可正常化。臨床檢查無其他器質性心臟病證據,一般健康狀況良好,運動能力正常,有的可進行大運動量訓練,甚至參加激烈的比賽(圖2)。

The Math Trick Behind MP3s, JPEGs, and Homer Simpson’s Face

The Math Trick Behind MP3s, JPEGs, and Homer Simpson’s Face - 傅立葉轉換就是把本來的 sin wave 分解成幾個小的 essential sin wave, mp3 把比較高屏的 essential sin wave 來節省 size.

Nine years ago, I was sitting in a college math physics course and my professor spelt out an idea that kind of blew my mind. I think it isn’t a stretch to say that this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applicable mathematical discoveries, with applications ranging from optics to quantum physics, radio astronomy, MP3 and JPEG compression, X-ray crystallography, voice recognition, and PET or MRI scans. This mathematical tool—named the Fourier transform, after 18th-century French physicist and mathematician Joseph Fourier—was even used by James Watson and Francis Crick to decode the double helix structure of DNA from the X-ray patterns produced by Rosalind Franklin. (Crick was an expert in Fourier transforms, and joked about writing a paper called, “Fourier Transforms for birdwatchers,” to explain the math to Watson, an avid birder.) You probably use a descendant of Fourier’s idea every day, whether you’re playing an MP3, viewing an image on the web, asking Siri a question, or tuning in to a radio station. (Fourier, by the way, was no slacker. In addition to his work in theoretical physics and math, he was also the first to discover the greenhouse effect [pdf].) So what was Fourier’s discovery, and why is it useful? Imagine playing a note on a piano. When you press the piano key, a hammer strikes a string that vibrates to and fro at a certain fixed rate (440 times a second for the A note). As the string vibrates, the air molecules around it bounce to and fro, creating a wave of jiggling air molecules that we call sound. If you could watch the air carry out this periodic dance, you’d discover a smooth, undulating, endlessly repeating curve that’s called a sinusoid, or a sine wave. (Clarification: In the example of the piano key, there will really be more than one sine wave produced. The richness of a real piano note comes from the many softer overtones that are produced in addition to the primary sine wave. A piano note can be approximated as a sine wave, but a tuning fork is a more apt example of a sound that is well-approximated by a single sinusoid.) sine wave The sound wave produced by a piano note can be thought of a simple sine wave.Milan B via Shutterstock Now, instead of single key, say you play three keys together to make a chord. The resulting sound wave isn’t as pretty—it looks like a complicated mess. But hidden in that messy sound wave is a simple pattern. After all, the chord was just three keys struck together, and so the messy sound wave that results is really just the sum of three notes (or sine waves). sine wave addition The sound wave produced by a piano chord can look like a mess, but it’s just three different notes (sine waves) added together.Christine Daniloff/MIT Fourier’s insight was that this isn’t just a special property of musical chords, but applies more generally to any kind of repeating wave, be it square, round, squiggly, triangular, whatever. The Fourier transform is like a mathematical prism—you feed in a wave and it spits out the ingredients of that wave—the notes (or sine waves) that when added together will reconstruct the wave. If this sounds a little abstract, here are a few different ways of visualizing Fourier’s trick. The first one comes to us from Lucas V. Barbosa, a Brazilian physics student who volunteers his time to make incredible math and science animations for Wikipedia, where he goes by “LucasVB.” So let’s take a squarish looking wave, pass it through Fourier’s prism, and see what comes out the other side. Fourier transform animation slides Stills from an animation by LucasVB In these images (click through to Wikipedia to see it as an animation), the red squarish wave is distilled into a set of pure notes (the blue sine waves). Think of these blue waves like a mathematical ingredient list for the red wave. Pressing this analogy, the Fourier transform is a recipe—it tells you exactly how much of each note you need to mix together to reconstruct the original wave. The vertical blue lines in the animation are essentially a graph visually representing the amount of each note. Here’s another way to think about this, provided by Matthew Henderson, or “Matthen,” a Ph.D. student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who also creates animated GIFs of mathematical curiosities. Matthen explains Fourier’s trick using circles instead of sine waves. This involves a set of circles of different sizes, each one centered on the edge of a bigger circle. Then the circles begin to spin, the big circles swinging the smaller ones around, and the smaller ones spinning faster than big ones. If you trace the motion of one point on the smallest circle, you can reconstruct a wave of any shape, as shown in the animation and the stills below. Again, the Fourier transform tells you how to build the wave: which circles, moving at which speeds. Fourier transform circles Matthew Henderson If you’re old enough to have played with a Spirograph, this idea of tracing complex patterns using wheels within wheels might be familiar to you. Here’s an interactive version of the same animation, created by LucasVB, where you can mess around and change the sizes of the circles. To summarize, the Fourier transform tells you how much of each ingredient “note” (sine wave or circle) contributes to the overall wave. Here’s why Fourier’s trick is useful. Imagine you were talking to your friend over the phone and you wanted to get them to draw this squarish wave. The tedious way to do this would be to read out a long list of numbers that represent the height of the wave at every instant in time. With all these numbers, your friend could patiently stitch together the original wave. This is essentially how old audio formats like WAV files worked. But if your friend knew Fourier’s trick, you could do something pretty slick: You could just tell them a handful of numbers—the sizes of the different circles in the picture above. They can then use this circle picture to reconstruct the original wave. And this isn’t just some obscure mathematical trick. The Fourier transform shows up nearly everywhere that waves do. The ubiquitous MP3 format uses a variant of Fourier’s trick to achieve its tremendous compression over the WAV (pronounced “wave”) files that preceded it. An MP3 splits a song into short segments. For each audio segment, Fourier’s trick reduces the audio wave down to its ingredient notes, which are then stored in place of the original wave. The Fourier transform also tells you how much of each note contributes to the song, so you know which ones are essential. The really high notes aren’t so important (our ears can barely hear them), so MP3s throw them out, resulting in added data compression. Audiophiles don’t like MP3s for this reason—it’s not a lossless audio format, and they claim they can hear the difference. This is also how the smartphone app Shazam can recognize a song. It splits the music into chunks, then uses Fourier’s trick to figure out the ingredient notes that make up each chunk. It then searches a database to see if this “fingerprint” of notes matches that of a song they have on file. Speech recognition uses the same Fourier-fingerprinting idea to compare the notes in your speech to that of a known list of words. You can even use Fourier’s trick for images. Here’s a great video that shows how you can use circles to draw Homer Simpson’s face. The online encyclopedia Wolfram Alpha uses a similar idea to draw famous people’s faces. This might seem like a trick you’d reserve for a very nerdy cocktail party, but it’s also used to compress images into JPEG files. In the old days of Microsoft Paint, images were saved in bitmap (BMP) files which were a long list of numbers encoding the color of every single pixel. JPEG is the MP3 of images. To build a JPEG, you first chunk your image into tiny squares of 8 by 8 pixels. For each chunk, you use the same circle idea that reconstructs Homer Simpson’s face to reconstruct this portion of the image. Just as MP3s throw out the really high notes, JPEGs throw out the really tiny circles. The result is a huge reduction in file size with only a small reduction in quality, an insight that led to the visual online world that we all love (and that eventually gave us cat GIFs). xkcd Fourier transform of cat Randall Munroe / XKCD How is Fourier’s trick used in science? I put out a call on Twitter for scientists to describe how they used Fourier’s idea in their work. The response astounded me. The scientists who responded were using the Fourier transform to study the vibrations of submersible structures interacting with fluids, to try to predict upcoming earthquakes, to identify the ingredients of very distant galaxies, to search for new physics in the heat remnants of the Big Bang, to uncover the structure of proteins from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s, to analyze digital signals for NASA, to study the acoustics of musical instruments, to refine models of the water cycle, to search for pulsars (spinning neutron stars), and to understand the structure of molecules us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The Fourier transform has even been used to identify a counterfeit Jackson Pollock painting by deciphering the chemicals in the paint. Whew! That’s quite the legacy for one little math trick.

生死的智慧:柯文哲 (Wen-je Ko) at TEDxTaipei 2013

生死的智慧:柯文哲 (Wen-je Ko) at TEDxTaipei 2013

什麼是死亡? 怎樣才算活著.

[zz]最直白的解释Higgs Boson希格斯子

[zz]最直白的解释Higgs Boson希格斯子

科学家很难向英国政府解释清楚希格斯场,所以在1993年,英国科学部长威廉•瓦多格列佛(William Waldegrave)向科学家发起了挑战,让他们用一页纸的篇幅向他解释希格斯场。瓦多格列佛拿出了一瓶香槟奖给了获胜者,其中就包括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物理学家戴维•米勒(David Miller)。米勒把希格斯场比作一个房间,房间里均匀分散着一大群为政客聚会服务的工作人员。一个无关紧要的人可以不受阻碍地在人群中穿来穿去。然而,如果是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Margaret Thatcher)到场,一定会吸引大量的关注:聚会工作人员会围拢在她周围,减慢她穿行的速度,使她带上某种“质量”。 via The Higgs Mechanism Imagine a cocktail party of political party workers who are uniformly distributed across the floor, all talking to their nearest neighbours. The ex-Prime- Minister enters and crosses the room. All of the workers in her neighbourhood are strongly attracted to her and cluster round her. As she moves she attracts the people she comes close to, while the ones she has left return to their even spacing. Because of the knot of people always clustered around her she acquires a greater mass than normal, that is, she has more momentum for the same speed of movement across the room. Once moving she is harder to stop, and once stopped she is harder to get moving again because the clustering process has to be restarted. In three dimensions, and with the complications of relativity, this is the Higgs mechanism. via

11/14/2013

Don't Build Blobs, Construct Them - HTML5Rocks Updates

Don't Build Blobs, Construct Them - HTML5Rocks Updates

window.URL = window.URL || window.webkitURL;

var blob = new Blob(['body { color: red; }'], {type: 'text/css'});

var link = document.createElement('link');
link.rel = 'stylesheet';
link.href = window.URL.createObjectURL(blob);
document.body.appendChild(link);

延遲性肌肉酸痛

延遲性肌肉酸痛

不論是專業運動員或是一般從事休閒運動的人,運動後產生延遲性肌肉酸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以下簡稱DOMS)是很普遍的經驗。延遲性肌肉酸痛乃是指在運動後8至24小時內逐漸增加肌肉酸痛的程度,通常在運動後24小時至72小時達到最到最高點,運動後5到7天緩解並完全恢復。DOMS常發生於從事不熟悉、不常從事的運動形態、或強度超乎平時的訓練,特別是在肌肉從事反覆離心收縮的運動(如下坡跑)時,常會導致延遲性肌肉酸痛 綜上所論,目前並沒有一個理論可以完全地解釋DOMS的發生機制,因此,有些學者整合上述理論來解釋DOMS: 1.首先,劇烈的離心運動造成在肌肉肌腱處的結締組織和附近肌纖維肌原蛋白的斷裂,特別在比較脆弱的Z線處;(結締組織損傷和肌肉損傷 理論) 2.因肌漿網受到破壞,造成鈣質流出、抑制細胞呼吸,並活化水解蛋白脢和磷酸脂質脢,破壞肌原蛋白;(酵素流出理論) 3.幾小時後,血液內的發炎細胞增加;(發炎理論) 4.因細胞內的組成物流入血液中 (HP and CK),在6-12小時內引起中性球等發炎細胞的聚集,引發後續的發炎反應。而中性球和巨噬細胞的數量在48小時內達到高峰,且巨噬細胞會分泌PGE2,降低神經末梢對疼痛剌激的闕值;(發炎理論) 5.發炎反應造成組織水腫和局部溫度增加,活化疼痛受器;(發炎理論) 6.此時肌肉的活動會使局部肌肉內的壓力增加,更剌激已被PGE2活化的疼痛受器。以上提出的整合理論仍是假說,對DOMS的發生機制需要未來更多的研究。

阿波羅.羅賓斯 (Apollo Robbins): 轉移注意力的藝術 | Video on TED.com

阿波羅.羅賓斯 (Apollo Robbins): 轉移注意力的藝術 | Video on TED.com

11/11/2013

Mailgun: Programmable Mail Servers

Mailgun: Programmable Mail Servers

curl -s -k --user api:key-3ax6xnjp29jd6fds4gc373sgvjxteol0 \ https://api.mailgun.net/v2/samples.mailgun.org/messages \ -F from='Excited User ' \ -F to='Dude '\ -F to=devs@mailgun.net \ -F subject='Hello' \ -F text='Testing some Mailgun awesomeness!'

華人對教育是種信仰 « chenglap's Blog

華人對教育是種信仰 « chenglap's Blog

當國家和社會沒有跑去適應世界的變化. 工作減少, 薪金減少的時候, 華 人家長第一個想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讀書, 有甚麼問題, 讀書皆可解決 , 如果解決不了, 就是學歷不夠, 中學不夠讀大學, 大學不夠讀研究所, 再上去讀博士. 總之, 努力讀書上進, 問題即可解決. 大家都不相信, 原來問題並不是出在個人的不夠努力. 這是一種難以破除的信仰, 是迷信, 它跟阿茲特克人相信不血祭就會帶來 災禍是一樣的, 華人自以為很現代化, 而沒察覺, 其實只是沉迷讀書教的 宗教狂熱者. 大學就像寺廟一樣, 學生就像僧侶, 面對自己無法解決, 不 可抗力的問題, 就怪自己的信仰不夠誠心, 拜神不夠徹底. 大學就是寺廟, 家長就是善信, 學費就是香油錢, 教師就是僧侶. 讀書就 是買贖罪券. 讀大學, 本來看起來像學習, 實際上只是一種宗教儀式, 無 異燒香唸佛. 在大學裡, 家長即時心安理得, 感覺良好, 心靈滿足, 直至 他們畢業出來面對現實為止. 所以廣開大學是不能避免的事情, 他是這個讀書宗教發達的最終結果, 他 正在等待某天, 殘酷的現實粉碎了大家的信仰, 再求神拜佛也阻擋不了天 災人禍, 對讀書的迷信完全崩潰, 才會有些人如夢初醒, 被深刻教訓後, 大家根深蒂固的思想才會稍為動搖. 臺灣動彈不得, 是因為社會的能量和年輕人的青春, 都被消耗在這種宗教 活動上. 被家庭的壓力下, 大把大把三十歲都沒做幾年工作的新鮮人, 然 後三十歲之後又會被認為應該安定下來買房結婚生子. 二十多歲都被控制受保護, 有如兒童, 過了三十歲, 卻又被要求成為安定 下來的中年人. 自由拼博的青春期和青年期何其的短?

11/10/2013

为什么台湾人不认同中国呢?

为什么台湾人不认同中国呢?

新闻背景: 歌手张悬2日在英国曼彻斯特演出,见台湾留学生带了青天白日满地红的中华民国国旗到现场,她感性的拿上台,以英文介绍,这是来自我家乡的国旗。不料此举引起现场大陆留学生的不满,话题持续延烧,大陆网友更是发起抵制她年底北京演唱会,张悬则在脸书上表示,我愿意承担一切损失自行取消演唱会。 按: 我毫不怀疑,这些“爱国”的留学生们既无知得可怕,又脆弱得可笑,我在网络上试图和一些张悬的粉转黑们讨论,这两个特点也再一次暴露,声音比谁都大,但无一例外都是战五渣,被人质疑之后又都喜欢表达“我就是不知道这些但张悬她这么做就是伤害了我,所以就是不对”。当然,也有人指出,这也不能怪他们,是中学课本造成的,是宣传造成的,好吧,那么今天的文章就是反宣传的。一篇文章来自张耕维同学,一篇文章来自推倒柏林墙同学(无关台湾,关于海外留学生),都出自于20多岁的年轻人手笔,年龄差不多,思想差距咋这么大呢。 这篇文章如果你看过,不妨再看一遍。把这个问题说的很清楚了。 作者/张耕维 ———— 『为什么在跟台湾人交流时,总觉得他们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呢?』 『为什么说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时,他们会生气?』 『为什么台湾人这么不喜欢中国啊?』 ————相信这是每位与台湾交流过的大陆人民对『大部分』台湾人的印象,并且深深感到怎么台湾人不觉得自己是中国人呢?跟课本里说的『我们与台湾同胞血脉相连』大相径庭。这之间的认知差异,为什么”现在”大多数的台湾人不认同『中国』,即便原本二十年前大多数台湾人还是自认为是中国人,这之间变化的原因,本文将试着以多方角度解释为何台湾人自我认同的发生剧烈变化。但我们要先认清楚一个相当重要但不好理解的概念,就是这种认同上的转变不能与台独划上等号,这不是等价的。 前言:台湾人原本的认同 每个在国民党威权时代(1945~1980末期)的台湾念过小学的同学,都对小学用的制式作业本非常有印象,毕竟陪伴了每位小朋友六年的时光。但以现代审美观点来看,当时的作业簿可以说用『俗气』两个字来形容。不过小孩子总是傻里傻气的,对这难看的作业本也分不出美丑。而这作业簿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在作业本的封底上,印有两行字:『当个活活泼泼的好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于是为了要满足某些政治上的目的,因此党国教育与宣传系统对台湾人民大举宣传,台湾人是中国人的『政治术语』。 在那威权的时代,统治者说一就一,说二就二,没有人质疑为什么"我"是"中国人"?反而大家认为堂堂正正的人就是中国人,所以我就要努力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中国人。同样的,威权的教育系统告诉我们大陆的同胞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必须反攻回去才能解救受苦受难的大陆同胞,但没人质疑大陆人为什么是同胞这件事情,反而会想到生活在台湾这块土地上的人就是中国人,对岸的大陆同胞也是中国人;我们在伟大的蒋总统领导下生活富足又安乐,大陆同胞则被万恶的共匪荼毒。基于"同胞爱",我们必须去解救大陆同胞。 因此在过去,台湾几乎不存在认同问题,大部分的人都认为自己有中国人的身份,而且认识大陆的方式都是藉由政府的宣传,而非亲身体验。又加上当时的冷战背景,1970年代前国际上普遍承认中华民国代表中国,于是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这个观念是牢不可破的。 但这毕竟是威权时代,随着1980年代末期台湾的民主化运动蓬勃发展以及两岸之间的互动,造成了台湾人的自我认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台湾陆委会委托台湾国立政治大学选局研究中心调查台湾人民自我认同研究,计划已经持续了近20年,是台湾针对同一议题不同时间的民意调查最具权威的一份资料,根据这张由调研结果绘制的图表透漏了惊人的变化,从1992年起:『认为我只是中国人的台湾人民,已经从1992年的25.5%下降到2011年4.1%,剩下不到原来的五分之一。认为我只是台湾人的台湾人民从1992年的27.6%,上升到2011年的54.2%,比率成长了三倍,认为自己仅是台湾人的台湾人民,已经超过台湾人口比率的一半。而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比率也在逐渐减少中。』 有一派论点认为:1990年代后,台湾由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执行去中国化的教育政策。导致台湾人认同发生改变。这论点非常不牢靠,因为台湾人改变认同的比例变动相当大,远远超过当时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也就是说有非常多受过正统『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教育的中老年人改变了他们的自我认同,理论上他们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去中国化政策就能改变。 凡事出必有因,在此先提出一个观察的角度切入问题:为什么台湾人不认同『中国』呢? 1.中国象征意义的改变与昧于事实的政治观念 由于1970年代,美国逐渐改变冷战策略,改变策略联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同围堵苏联,导致原本较为孤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于是中华民国这个称号逐渐得不到世界的认同。因此在这大前提下『中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等式逐渐得到大部分国家认同。又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昧于事实宣传中华民国已经不存在,世界上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国,隐含着中华民国不准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这种不让台湾也是中国(中华民国)的态度,意味着也不让台湾人称做中华民国国民,所以对台湾人来说就出现这样的疑惑:『如果中国人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意味着中国人≠中华民国国民),那我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所以我是中国人吗?』 在这逻辑下,台湾人觉得大陆人抢了中国的名号。也让台湾人在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询问:『你是中国人吗?』时,自然认为大陆人指的中国人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自己又不是拿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因此就会回答:『我不是中国人。』 也就是因为为了避免被混淆,生活在台湾的中华民国为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区隔,于是采用台湾当作他的招牌。 中华人民共和国这种昧于事实不承认中华民国存在的政治态度,直接否决台湾人的存在感,硬把台湾人归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下,对台湾人民相当不尊重,造成台湾人民对中国政府的反感,因此影响了台湾人的认同。 2.中国人不把台湾人当中国人看:一连串不得台湾民心的政策与事件。 除了中国的象征意义的改变与昧于事实的政治观念外,这里我们谈到海峡两岸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降低了台湾人对『中国』的好感,影响了台湾人的自我认同,以下我们按照时间次序排列。 “开放大陆观光” 随着台湾人反抗蒋氏威权政府,1980年代末期台湾的政治环境逐渐宽松。随着1987年开放大陆探亲,过去只能透过政府才能认识大陆,而现在能亲眼见到。由于当时海峡两岸历经四十年的分治,已有非常大的差异。但因为只有少数台湾人去大陆观光因此观光所造成的影响在那时候不大,但随着两岸交流越来越频繁,台湾人对大陆的了解越深,对大陆越没有认同感。 “那一年的事情” 之后在1989春夏的那场骚动,共和国的决策让台湾人开始有了“自己跟中国人不一样”的想法,这个想法虽小,但是所造成的结果却相当巨大。因为在约莫半年后,台湾发生了一样的事情,台湾学生万人聚集在中正纪念堂要求政府政治改革,只是不同于大陆,台湾领导李登辉接受了学生的要求,之后大刀阔斧的实施民主化,从此专制威权不再,台湾与中国便在90年代初期走向了一条完全相反的道路,而这条道路影响了台湾的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扎扎实实地改变台湾。 所以在台湾人的眼中,台湾已经顺应了冷战结束的潮流,可是大陆呢? 因此我们可以用以下观点理解台湾人的视角: 大陆人看朝鲜人的感觉,认为朝鲜还活在过去中国文革那年代,对他们物质贫乏饥荒不断却又精神生活饱足而感到不可思议与悲悯;同样的台湾人看大陆人,就觉得大陆人还活在过去台湾专制威权的年代,物质富足但生活却处处充满不公与暴力,同样感到感到不可思议与悲悯。 大陆人觉得朝鲜人跟自己不一样;同样的台湾人也觉得自己跟大陆人不一样。 “千岛湖事件” 1994年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率的首次低于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比率,那是因为那年发生了《千岛湖事件》。 关于千岛湖事件,我们先用类似的事情来模拟。2011年7月浙江温州两辆动车在暴雨中追撞,官方说四十人死亡,事故原因众说纷纭。官方的处理态度让人无语,如出事后赶紧抢通道路甚至在车厢未确认是否还有受难者就将事故列车解体后就地掩埋,在出事后马上对伤者提出赔偿,令人很难不联想到铁道部想息事宁人。人民对官方报导的伤亡人数深感不信任。至于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一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更让人异常愤怒。 如果你是中国人,看到政府的处理态度你会认同他吗? 如果你对这件事情感到悲愤的话就能理解千岛湖事件为什么能对台湾人的自我认同有这么大的影响。 千岛湖事件简单说就是一群台湾旅客去浙江千岛湖游玩,结果不知道遇到什么什么事情,整船的人全部消失,找到的时候船已经被焚烧,游客与船员全部死亡。 一开始的官方说法是发生火灾,但死者家属见到亲人尸体时却发现仅有上半身碳化,下半身却无明显烧伤,船上弹痕累累,死者行李全部消失,火灾导致船难伤亡的说法遭到严重质疑。 但浙江省政府随后的处置方式令人乍舌,不仅禁止台湾媒体与受难者家属上船拍照,还派大量人员将受难者家属软禁在旅社中控制行动,浙江省副省长在与受难者家属开会时,受难者家属要求带尸体回台湾,浙江省副省长竟然一副爱理不理,彷佛与受难者家属谈条件是污辱自己人格,于是脱口说出『没办法再和你们这些家属谈下去了』,后来浙江省政府发现火灾事故不能平息台湾的疑惑,于是宣布抓到三位抢船的犯人速审宣判后便枪毙,浙江省虽提供官方说法,但没人信,事情的真相也没人知道。 对那时处在政治风气急速变化的台湾人民来说,共和国政府官员一副咄咄逼人,他就是真理的样子,完全跟当时台湾官员不是同一个层次。于是千岛湖事件,成为台湾迈入新闻自由后,全岛人民头一次亲身见识到共和国政府一副你能拿他怎样的态度,对比当时的台湾环境,台湾简直是天堂。在千岛湖事件后,如果你是台湾人,你会认同代表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吗? “飞弹危机” 如果美国因为中国人认为无关紧要的事情,宣布在上海与广州外海50公里处宣布禁区举行飞弹试射,禁止船只通行。然后CNN天天播放美军军事演习影片,一副要对中国宣战的样子。 你是中国人,你会不会对耀武扬威的美国反感呢? 因为在1995年台湾总统李登辉访问美国,以及预计在1996年举办第一次中华民国总统"直选" (人民直接选总统,一人一票普选)。在共和国认知这些行为就是搞台独,于是共和国企图干扰台湾这次的总统选举,于是就在95、96年举行了两次飞弹试射,飞弹点着在台湾两大港口高雄港以及基隆港外海,解放军于同时间进行无数次的军事演习,对台湾进行”文攻武吓”。那时候CCTV天天拨放军事演习新闻片段,营造一副即将攻打台湾的情景。 当时台湾军队已经进入战备状态,各国已准备自台湾撤侨。对台湾人来说,台湾人只是选个总统而已,中国的反应就如此激烈。所以台湾人的反应就是:中国就是一个侵略者。 因为在共和国政府的宣传里,常常说一句话就是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可是95、96年中国政府的军事反应来看,中国政府明显并不把台湾人当作是自己同胞来看待,就是因为自己不是中国人所以共和国政府才如此的对待。 也因为那年共和国政府的大动作,造成台湾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大大加深自我身份认同的转变,也导致1996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李登辉的大胜。 “921大地震” 之后1999年,台湾发生近年来最大的地震--921大地震,造成两千多人死亡,十余万户房屋损毁,是台湾近年来伤亡最大的天然灾害。当时国际纷纷对台湾伸出援手,但北京政府声称国际救援物资以及捐款必须交由北京政府统筹,各国救难队需要北京政府允许才可以进入台湾,并且多方延误外国救援团体来台以及擅自代表台湾人民向各国致谢。这些中国政府的作为,台湾人民是看在眼里,怨念在心里。 “SARS非典疫情” 2003年SARS (非典)疫情扩散,由于中国掩盖非典在广东的疫情,直到扩散邻国后才向各国道歉。但随着疫情一发不可收拾,台湾也成为非典疫区,由于台湾不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内,无法接收最新防疫报告与防疫政策建议,因此台湾决定申请加入世卫组织。但此举遭中国强烈反弹,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世卫大会中发表:『(对于邀请台湾加入世卫组织)于法不符,于理不容,于情不合。』会后台湾记者向中国代表团询问说:『你听到台湾两千万人民的需要吗?』中国官员沙祖康坚硬表示:『早就该拒绝了』,之后沙祖康更说出『谁理你们』这四个字。 『谁理你们』 非典对台湾来说,是个全民危机,但中国政府在这次灾害的表现严重失常,根本没把台湾人民当”人”看,尤其是当这个新闻在台湾播放时,大大伤害台湾人民的情感,对台湾身份认同影响相当大。 所以台湾人民常常说,其实民进党的最佳助选员就是最反对民进党的中国共产党。 除此之外,中国对台湾人的在大陆的生活政策也令台湾人觉得自己在中国被视作是外国人。如在2003年前,共和国游乐区的门票是属于双轨制,也就是说中国人买较便宜的票,外国人买的是比中国人贵几倍甚至是十倍以上的票。台湾人一定得买外国人买的票,买中国人的票还被要求重新购票。 再来是中国人对外国人进入西藏有额外的管制,必须申请入藏旅游确认函(入藏证、入藏函)通过后才能进入西藏,但共和国的规定就是台湾人与所有持有非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的外国人一样,要进入西藏必须先申请入藏函,重点是港澳人士不用申请。 就以我个人经验来看,有一次参与北京某团体的聚会,在北京成府路上的万圣书店举办,其中一位参与的同学是台湾人,而他是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那时因为时间已经太晚,肯定会因为门禁回不去宿舍,因此举办单位就帮他订了一间在万圣书店旁的旅社。因为活动办得很晚,超过十二点了,在中国住宿都要登记身份证,台湾同胞因为没有身份证是拿着台胞证入宿。可是当柜台人员看到那位台湾同学拿着台胞证时,就表明过了12点外国人不可以入住。接待的人大同学就很生气,说哪有这种规定!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等理由都出来了。可是柜台人员就是一句话说:『台湾人就是外国人,你自己去问北京市公安,他们就是这样规定,过十二点我们不收外国人。』然后要求我们离开旅社。 同行的一位大陆同学感叹地说:难怪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台湾人来大陆,『蓝的会变绿的,绿的会变成深绿。』 所以在共和国的身体力行下,告知台湾人一个明确的讯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于是国民党四十年的洗脑教育就被完全抵消,这也是共产党令人钦佩的地方。 虽然台湾人的自我认同在陈水扁执政下(2000~2008),因为陈水扁刻意营造台湾主体意识造成台湾人的反感,自我认同的比率没有明显增加。但在2008年后,随着马英九政府的亲中政策开始实行,台湾人的自我认同已呈现一去不复返潮流,马英九再怎样努力也无法阻挡台湾民众认为自己是台湾人的认同了。 共和国政府又推波助澜不承认中华民国的存在,宣称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省份。对台湾人民来说,这是中国在公开说谎。而且共和国的对台政策,就是消灭中华民国政权,意图破坏台湾人民的生活,在这样的疑虑下,台湾人怎会对『中国』有好感呢? 我想一定有人问,为什么我不提中国对台湾的好呢? 因为从人性角度,人本来就比较容易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坏,比较不容易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好。就像是现在大部份的中国人一谈到美国与日本,便会联想到美国帝国主义以及日本在二战的侵略,而自动忽视美国在二战时对中国的援助以及现代科技的发明与日本战后给予中国的开发贷款以及各方面的无偿援助。 而且,如果你是位男生,你想追求一位美好的女孩,你千方百计去讨好他,可是你却又常常对他拳打脚踢,你觉得你会追到那位女孩吗? 中国常常义正严词的要求其他国家『不要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如果中国还认为台湾人民是中国人的话,可不可以请中国不要再伤害自己人民的感情呢? 3.台湾人在文化上找不到认同: 要让台湾人认为台湾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认同自己是中国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台湾人觉得自己的文化和中国大陆现有的文化相同。但由于两岸分隔60年,两岸人民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与社会风气下,因此两岸文化的演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两岸呈现极大的差异,而这差异让台湾人感受到台湾与中国的不同。 在文化演绎的部分,海峡两岸自1949年后经历不同的政治制度与各自发生的历史事件,使原本属于中华文化圈的大陆与台湾出现不同演化,如简体字与繁体字的使用已使海峡两岸字典出现的明显差异,两岸使用的中文词汇差异相信有一日将比英美英文词汇差异大的多。 再不用说对同一事件,两岸人民很少有共通的情感。比如刘翔拿奥运田径金牌,大陆人民会感到无比骄傲,但台湾人民会毫无感觉。王建民在美国职棒大联盟拿胜投,台湾人会感到欢乐无比,但大陆人会问说他是谁? 更何况对同一件政治事件,如1995年李登辉访美两岸人民甚至会出现相反的感觉。 在对传统文化的保留上,两岸也出现极大的歧异,大陆由于出现破四旧立四新等运动,对传统文化不友善对待,这也是两岸出现分化的原因。 如在台湾民间信仰里,台湾的佛教、道教都可追根溯源到大陆。例如台湾的妈祖信仰皆可溯源到福建莆田湄洲;三山国王信仰则可追溯到广东潮州。但由于文革破坏,造成大量庙宇损毁,现有湄洲妈祖祖庙以及广东三山国王祖庙皆经历文革浩劫,同样遭到神像捣毁、建筑遭破坏、祭祀仪式被迫中止、神职人员被批斗等宗教迫害。虽于改革开放后得到台湾各庙宇捐助修复,但已失去一脉相承统的情感。 且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于提倡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不鼓励宗教行为,在台湾常见的进香以及绕境等民间宗教活动在中国完全消失,这些原本属于传统中国生活中的一部分反而在台湾深化,在台湾人的眼中,现在中国所谓的宗教仪式以及传统活动,表演的意义远大于实际的意义。在台湾这些所谓的传统,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又加上党对宗教采取严格管制,党组织深入宗教团体,因此在中国常出现违反宗教精神的神职人员,于是在中国神职人员成为闹剧:道士不像道士,和尚不像和尚。如河南嵩山少林寺住持释永信,有『少林寺CEO』的称号,将少林寺沾染了商业气息,让佛门重地失去了庄严。 相反的台湾则是个明显的对比,在台湾对于民间宗教与传统文化的态度与中国决然不同。在台湾所有城镇,都是以当地信仰庙宇为中心发展而成,庙宇在农村提供公众集会的场所,举办各类活动,有时甚至庙宇成为了各种小吃的集散地,发展成夜市。 在台湾祭拜神明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当然其他宗教或是无信仰者是例外),人民遇到各种难解决的问题时都会去寺庙求问神明,以现在的眼光来说也许不科学是迷信,但人们还是习惯遵从祖先们方式试着去祈求神明保佑。你可以在月下老人前看到众多善男信女在求姻缘,也可以望见考生们希望文昌帝君能保佑他们考试顺利,而妇女们则是希望注生娘娘赐予夫妻一个健康的宝宝,这一切在台湾的庙宇无时不刻的都可以见到,人民虔诚的向神明诉说他们的问题与希望,更多的是向神明的感恩。 于是在传统文化的保存上,中国让台湾人彻底失望了,加上分治后双方文化各自发展,让台湾人感受到自己与中国明显的不同。 台湾人认为他们是生活在现代中华文化下的人,他们喜欢中华文化,也认同中华文化。但我们要分清楚是,台湾人认同的中华文化并不等于现在在中国的中国文化。 4.中国在世界上的名声:中国把中国这块招牌给弄臭了 虽当今中国声称已恢复大国荣耀,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国,但由于国家价值观明显与大部分国家相异,且社会弥漫着物质主义,导致人民精神信仰空洞与社会道德崩溃,让外人见到中国发生的各种社会事件,只能用『惊人』来形容。 先前在广东佛山,一辆货车压倒一位两岁的小女童王悦后肇事逃逸,这已经让人心痛。但惊人的是,随后经过的十八位路人,却视而不见不愿伸出援手,从重伤的女童旁走过,尔后又一辆货车同样辗过后逃跑,最后才由一位社会底层的拾荒者伸出援手,但早已过了黄金急救时间,女童在医院离开了人世。 这绝对不是个案,各种道德沦丧德的事情在中国早已层出不穷,如包二奶,公器私用、扶摔倒老人被告。还有地沟油、三聚氰胺奶、瘦肉精等众多食品安全问题,相信你已经充耳不闻了。 中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后蓬勃发展,已经是全球不可忽视的力量。除了令人称羡的经济层面外,却没有相对应完善的社会制度,以及令人向往的文化与价值观,于是当今的中国却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上迷失了方向。 没人把路口的红绿灯当真,排队是奢望而插队是常态,在公共场合不顾他人大声喧哗。『八荣八耻』成了空话,自私自利成为标准。做事情争先恐后,似乎慢一秒就是吃亏成为了中国人的标签,诸如此类的负面印象不胜枚举。当然中国还是有人坚持文明生活的,但是在广大的同胞践踏下,中国人的形象一泻千里一去不返。 在国家的形象方面,不同的价值观体系下的外人对中国充满了不明白与不谅解。不了解为什么中国要在西藏新疆的实施如此强硬的政策;搞不清为什么北京能见度都已经不到100公尺了,都还只说是『轻微污染』;对中国为什么用『堕胎』这种杀人的方式来控制人口感到恐惧;对为什么关闭北京农民工子弟小学,让三万儿童辍学,另一边却投入十亿人民币执行希望工程援助非洲教育感到疑惑;不明白为什么死于汶川地震的小学生名字是国家机密。不明白有几千万人民生活在贫穷线下,但国家却铺天盖地举办各种铺张浪费的活动。不了解温州动车追尾事件后,中国的决策不是停驶高铁好好调查出事原因,而是就地拆解、掩埋车厢。太多太多对中国不明白,于是中国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国的光辉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些对台湾人来说,距离还太远。但随着开放大陆观光客来台后,创造了台湾一般百姓与大陆人直接接触的机会,于是随着台北故宫博物院变成了吵闹的夜市;大陆旅客无视禁烟的标示在禁烟区吸烟;甚至在台湾著名景点野柳女王头上,刻上简体字的『中国常州赵根大』纪念到此一游;为了抢夺阿里山小火车座位,两团大陆旅行团在车站月台大打出手。这些不文明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台湾人对『中国』的印象。 所以台湾人降低对『中国』的认同,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中国自己把中国这块招牌给砸了。 5.是生活方式的选择 与其说台湾人认同台湾,不如说他认同的是台湾的生活——一个民主制度与公民社会融合在一起的日常生活。 他所受的教育,是教他如何成为一个公民,而不是有老师教导他说:『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是烈士们用鲜血染红的』。孩子本该快快乐乐的学习,不该有这些沉重的包袱。在他懂事后,也不必念着连他都不相信的政治课本。 他毕业后,可以在全台找工作,想住哪就住哪,不必在自己的国家里迁移还需要办理个暂住证。迁户籍对他来说就像是便利商店买个东西一样简单,因为户籍对他的影响,只在地方选举时,选票上有着不同的候选人而已,甚至他的大学入学考试,也不会因为他的户口,而降低他录取重点学校的机会。 他即使生病了,也不会有沉重的经济负担,因为他知道台湾的全民健保可以帮他分忧。他可能不知道全球前两百名的医院,台湾就占了十四间,仅次于美国与德国。他只知道他不必对医生包额外的红包,只需负担非常低的金额,就能享受如此高质量的医疗。 他的政府大楼,大门永远是敞开的,门口的警卫见到你只会笑咪咪地问你:『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而不是先查验你的证件。他去办理一个手续,志愿者首先会递上一杯热茶,指引着他去抽号码牌,之后他就可以坐在沙发上悠闲着看报纸,没有人会插队。轮到他时,公务员也不会板着脸为你服务,而是贴心又迅速地完成你的需求。 他想出国游玩,不必为了申请文件而四处奔波,只需要轻松办理护照就可以踏出国门。他也不必忍受缴了高额的费用,却得到拒绝签证的对待,因为他的护照可以在世界上百余国畅行无阻。 他也不必担忧昨天发的博文,会不会因为言论过于激烈而被删除,在台湾他的言论自由受到保障。他也不担心买的房子七十年后会发生什么事,因为是永久持有,他甚至可以把房子连同土地,传给他的子子孙孙。他也不担心房子会被强拆,因为法律会保护他的一切。 若遇到冤屈,他可以找记者,也可以找民意代表将冤情诉诸大众,而不是含泪吞恨。他在台湾,虽然看到的都是不和谐的新闻,但他知道这些新闻会促进台湾进步。他更习惯看到新闻媒体对着政府的弊案穷追猛打,因为有尽责的媒体把关,人民更可以发挥选票的力量。 虽然他的食品含有塑化剂等毒物,但他的政府处理态度,让他相信他以后绝对不会再吃到。他的政府官员,会因为被媒体批评官舍浪费太多电,向全民道歉,并且宣布搬离官舍自费租屋,而不会听到官员霸气的向记者咆啸说:『不要拿法律当挡箭牌』。因为他知道,他可以四年后把票投给另外一位候选人。 他从小被妈妈教导对人要有礼貌,所以他习惯说对别人『谢谢』,当然对方也会很自然的回『不客气』,『请』与『对不起』更常常挂在他嘴边。当他在捷运搭乘电扶梯时,他会自动的向右靠拢。他也习惯为了一件事情而排队等待。 他习惯生活在一个可以跟政府与社会沟通无碍的地方。他当对政府不满时,他可以上街表达他的想法,政府也会和善的响应。他也学会了包容其他人的想法,虽然他不是同性恋,但每年的同性恋游行,他也会去支持。 他可以看他想看的书,不会看到删节的版本。他可以出版他的著作,不会有人事先检查。他可以自由的连上网站,不会看到『Error 404 file not found』,当然搜索资料时也不会出现『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部分搜索结果未予显示。』 他已经习惯这样的生活。 当然,我们绝对可以列举出一堆台湾社会的『不好』,如台湾的民主还有很大的民粹成分,台湾媒体的新闻质量有待加强,台湾社会离西方的公民社会还有一段路要走等说不完的缺点。但台湾人很清楚,民主制度下的公民社会有自我调适的能力,我们都相信只要没有外力刻意改变我们,台湾社会会越来越好。 所以与其说,台湾人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还不如说台湾人不认同中国的生活,他们已经习惯了在台湾的生活方式,并且深深爱上这样的生活,这就是台湾人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原因。 当然,他们也希望海峡对岸的人民也能跟他们过一样好的生活。 说到这里,是否解答了你心中的疑惑?

11/01/2013

javascript - How does Trello access the user's clipboard? - Stack Overflow

javascript - How does Trello access the user's clipboard? - Stack Overflow - 複製要先按下ctrl+c, 按下ctrl鍵之後, 動態產生一個看不到的textarea, 裡面是要複製的東西, 然後focus到textarea, 使用者按下 c 之後自然會複製裡面的東西 http://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17527870/how-does-trello-access-the-users-clipboard

We don't actually "access the user's clipboard", instead we help the user out a bit by selecting something useful when they press Ctrl+C. Sounds like you've figured it out; we take advantage of the fact that when you want to hit Ctrl+C, you have to hit the Ctrl key first. When the Ctrl key is pressed, we pop in a textarea that contains the text we want to end up on the clipboard, and select all the text in it, so the selection is all set when the C key is hit. (Then we hide the textarea when the Ctrl key comes up)

「米其林大廚Heston教你做出完美牛排(靜置篇)」- Heston Blumenthal: The Perfect Steak

「米其林大廚Heston教你做出完美牛排(靜置篇)」- Heston Blumenthal: The Perfect Steak

資訊動畫:貨幣系統真相